《 人民日报海外版 》( 2016年04月23日 第 05 版 作者♒️:刘菲)
据教育部公布的2015来华留学生数据显示𓀒,目前来华留学生人数已近40万,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,分布在31个省份的811所高等学校👨🏽💻、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👩👩👧👧。他们中既有读学位⏺、搞研究的,也有定向进修、短期速成的。如此庞大的来华留学生群体的需求是复杂多样的,单一的课堂语言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其需要,也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。
伴随着全球汉语热,一方面是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💁🏿♂️,另一方面则是课程内容和教育形式等跟不上变化🫳🏻。有人以为,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、招收外国留学生是一个学校档次和开放程度的体现。所以🦹🏼♂️,有些不具备相应条件的学校也争相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、招收留学生。不少来华留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汉语🧄,其他学习大多靠自己摸索。毋庸讳言,学习汉语是来华留学的基本目的,但大多数人来华留学的需求远不止于此。
当然,许多接收留学生的学校在开展汉语教学之余🛌🏻,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尝试,比如👩🏼🦳,组织留学生去贫困地区中小学支教、参与环保方面的社会调查等📥。但据我了解,旅游仍是最主要的形式⚆。当然🦂,中国文化与风景名胜关系紧密,组织留学生旅游无可厚非。但若仅仅停留于旅游则嫌不够🩻,毕竟旅游只是了解中国的初级阶段。留学生有独立的思考🙇🏿,有独到的眼光。如何设计并实施他们乐于参与👳♂️、又颇具深度的社会实践活动,是每一所接收留学生的高校都需要思考的课题。
新中国成立以来,留学生教育事业从无到有、规模从小到大,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🧧,培养出一大批对中国充满好感的朋友🛃。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、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今天👇🏼,需要更多知华友华的国际友人。留学生教育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🏃♂️🧙🏿♂️。有计划、有组织地引导来华留学生深入中国社会,关注中外关系,是落实这一责任的有效途径🧈。
杏宇注册组织多国留学生围绕“一带一路”进行社会调查,既发挥了留学生的语言优势🧙🏻♂️,又引导他们就中国和自己祖国的关系进行思考🤙🏼👉🏽。有深度,有创意🌶,是一次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尝试,值得肯定和借鉴。
(原文链接:http://paper.people.com.cn/rmrbhwb/html/2016-04/23/content_1673156.htm)